“我下周要去做糖筛了,有点担心……”
“唉,医生说我是妊娠期糖尿病,现在正在严格管控饮食呢,更焦虑!”
孕妈们到孕24-28周的时候,都需要进行糖筛检查,主要就是为了检查是否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据相关数据统计,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年龄的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在我国逐年的上升,目前的发病率达到了17.8%,个别地区高达25%,每5个孕妈就有1个可能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那么妊娠期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糖筛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发生了妊娠期糖尿病又应该如何管控呢?
家庭医生在线特采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通产科主任医师李映桃,让她来给各位孕妈妈们答疑解惑。
李映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产科
主任医师 教授
擅长疾病:主持成功抢救羊水栓塞、子痫、产后出血、凶险性前置胎盘、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妊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脑血管意外、妊娠合并红斑狼疮等危急重症孕产妇;专长于高危妊娠的处置、围产保健、分娩镇痛和难产的处置;也对优生优育、产前咨询和产前诊断有较深的造诣。
以前好好的,为什么妊娠期会突然出现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到底怎么回事,怀孕前明明没有糖尿病,怎么怀上孕就得了糖尿病了呢?我做错了什么?”这大概是很多“糖妈妈”们的“灵魂呐喊”。
李映桃主任表示,所谓妊娠期糖尿病,也就是发生在妊娠期间的糖代谢异常。
妊娠是非常特殊的时期,胎儿的生长主要靠母体的能量供给,母体主要靠葡萄糖提供能量给胎儿生长,在胎儿快速生长期,是需要母体提供更多能量、营养物质时期,如24-28周需要提供更多时,若胰岛潜在功能有障碍,在这个时期容易表现出糖代谢的障碍,即高糖血症状况。
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对孕妇、胎儿造成什么影响?
Part 01
对孕妇的影响
妊娠期可能会出现其他合并并发症,比如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另外,羊水过多、羊水过少,感染、流产、早产等发生的几率增加,分娩期难产、剖宫产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如果产后不注意生活方式的管理,5-10年发展为真性的糖尿病的几率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约有30%的“糖妈妈”会由妊娠期糖尿病发展为真性糖尿病。
Part 02
对胎儿的影响
对于胎儿的影响,如果妈妈的血糖控制不佳,早孕的流产率增加,中晚孕的早产率增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巨大胎儿、胎儿出生缺陷等发生率增加。
在胎儿是新生儿分娩后,新生儿成年后代谢紊乱综合征、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心理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警惕!六类人群更容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
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以下6类女性为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高龄女性,与25岁孕妇相比,40岁的孕妇患妊娠糖尿病的几率高8.2倍。
2、有家族性糖尿病史的女性。
3、肥胖的女性,肥胖的标准以体质指数BMI衡量,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值(㎡);按中国的标准,BMI>25kg/m则为超重,BMI>28kg/m则为肥胖。
4、内分泌代谢紊乱的女性,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另外,曾有生产巨大儿、出生缺陷儿,或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死胎、死产等不良妊娠史的女性也是高危人群之一。
5、尿糖反复阳性的女性。
6、反复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女性。
如果属高危人群,主张首次产检或备孕期间就进行相关筛查。同时,李映桃主任也提醒,不管是胖是瘦、是年轻还是高龄,所有女性都不能排除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而且一般在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们是没有任何症状表现的,所以各位孕妈妈一定不要忘记在孕24-28周进行糖耐量试验来进行筛查。
妊娠期糖尿病要如何检查呢?
“过几天要做糖筛了,为了让检查顺利通过,我准备这几天都节食……”
不少准妈妈们知道快要做糖筛了,可能会特地吃少一点。实际上这真的是“妈见打”的一种做法,不仅影响到了正常的营养摄入,还可能会影响糖筛的结果从而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为了提高糖耐量试验的检测性,准妈妈们应该规范进行糖耐量筛查,这里有几点情况要提醒妈妈们注意的哦:
1、检查前一段时间:不能刻意节食,以前怎么吃就怎么吃;特别是做检测前3-5天,应保证每天碳水化合物每日摄入不小于150g。
2、检查前一日:晚上10点后不宜进食,应保证空腹8小时,当天早上7-9点到医院进行采血。
3、检查进行期间:抽完第一次血(检查空腹血糖)后,需要喝葡萄糖水,糖水应在5分钟内喝完;检查的三个小时期间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也不要喝任何水等饮料。
:部分孕妈喝糖水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低血糖的情况,待糖耐量试验结束后,应及早进食。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管理?
妊娠期糖尿病,都说是“甜蜜”的负担,但是对于“糖妈妈”们来说,却是有苦说不出。
在这里,李映桃主任也给“糖妈妈”吃上一剂定心丸:“通过饮食和运动的管理,80%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控制血糖达标,母婴预后良好。”
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通常也被称为“六驾马车”的管理:
1、健康教育,了解疾病严重性,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
2、科学饮食管理。
3、科学运动管理。
4、自我监控血糖。
5、如血糖不达标,则用药物调控血糖。
6、进行母胎监控,监测母亲没有出现合并并发症,胎儿是否正常发育。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饮食?
“糖妈妈”们最纠结的,可能就是“吃”的问题了。吃多了,怕血糖控制不理想;吃少了,又怕宝宝没营养。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吃呢?
李映桃主任介绍,饮食上通用的黄金法则为:全面、均衡、适量。首先,孕妇每日摄入的营养成分一定要全面、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水、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都需要补充。其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为50%-55%,蛋白质占20%,脂肪25%-30%左右。
至于如何能做到适量,通常需要按照孕妇的体型以及每日的劳动量针对性给出建议,进行个体化的管理。例如一位1.6m的轻体力劳动者,建议摄入的热量为1800卡左右,按早餐20%、中晚餐的主食各占30%,加餐5%-10%的比例进行分配。
妊娠期血糖、体重如何才算达标?
李映桃主任指出,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精细化管理,主要通过以下“三糖、两重、两预防、一波动”的对应指标来衡量“糖妈妈”们的管理是否理想。
三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要达标。空腹血糖为3.3-5.3mmol/L,餐后两小时达标标准是4.4-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是小于5.5%。
两重:保证孕妈妈以及胎儿体重达标。孕妈妈孕期体重增长的标准,需根据孕前体重的体型来给出建议,若孕前属于正常体质(BMI位于18-23.9之间),孕期建议增重12kg(0-20周增重标准是2-3kg,20-30周增重5kg,30-40周增重5kg)。而胎儿的体重达标,大多通过量宫高、腹围以及超声来看体重情况,希望宝宝的体重在相对应孕周的宝宝体重的第十百分位数到第九十百位数之间是较理想的体重,最理想的是在20-70之间。
两预防:预防高血糖、低血糖。全天血糖应不低于4mmol/L,不超过11mmol/L。
一波动:全天24小时的血糖,最低的标准和最高的标准之间的差距不要太大。希望差距在3-4mmol/L间。
妊娠期糖尿病生完宝宝就能恢复吗?
“生完宝宝了,跟糖尿病say goodbye!”
“啊,我怎么听说妊娠期糖尿病即使生完宝宝也还是糖尿病呢?”
李映桃主任表示,通常来说,“糖妈妈”在分娩后,只要胎盘一离开母体,理论上胰岛功能已经得到部分恢复;大多数“糖妈妈”在产后6-12周,胰岛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然,如果妊娠期间管糖控糖,产后“甩糖”的几率就更高。另外,“糖妈妈”在产后不影响正常哺乳,而且哺乳反而有利于胰岛功能更快恢复。
当然,从远期来说,“糖妈妈”产后也应该继续坚持科学的饮食、运动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真性糖尿病的发生。
编辑:张颖琳
通讯员:白恬
排版:李阜蓉
审校:刘衡
指导医生:李映桃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