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鸡娃还是佛系?
你们有被问过这个问题,又或者自己内心有过默默地对号入座吗?
回国后,我几乎隔三差五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后来我就忍不住“皮”一下,我会猜测对方期待的答案,然后给一个相反的答案。
那么接下来的结果就很有趣了,通常就会有下面这样的对话:
A:不可能,你怎么可能佛系,你之前是做品牌的现在都变成教育专家了,还佛系,那我们怎么活?
B:你真的一点不鸡啊,你绝对没看过真正鸡血的,这么多年,我感觉你心态一直是特别好、特别稳的。
然后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二选一,我就会拿着B反驳我的观点去回复A,拿着A反驳我的观点回复B。
嘿嘿,每次都能说得通,虽然对方都不认可我的答案。
1
今天,你站队了吗?
因为被问得多了,我就好奇在我们小团队做了个调查。
某个调皮的小伙伴和我说,大J,你是不知道,现在这是两个阵营,而且“势不两立”,总会隔空喊话或者吵架。
我佛系 -- 何不食肉糜
我鸡娃 -- 你真的太焦虑了
在写关于《教育内卷》时,我就说过,我是非常讨厌并且个人会很警惕,将某个行为或者现象变成一两个简单的概念或者大词。
这种“过于简单化”是外归因的大旗,很容易让我们放弃思考、放弃自省、放弃提升。
我们不会对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回事感兴趣,而是心安理得地说,你看,我有多惨;你看,不止我一个人那么惨。你看,就该这么做;你看,那么多人都在那么做。
我是拒绝这样的简单“标签化”的。
而且真的那么容易就归类了吗?并不会啊。
看看我周围,佛系的有真正躺平,非常懒惰的;也有很努力,但是心态一直稳定的。
鸡娃的有一门心思推自己孩子的;也有自己的人生本身就很鸡血,所以他们家的“鸡”只是正常生活的。
100个家庭有100种教育方式,真的很难归类。哪怕此刻你内心有很确定的站队,也许你心中的定义和我的也不一样。
2
你在信息蚕房里吗?
那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站队,甚至急着去否定和我们不是“一路人”的观点呢?
会不会还是因为脆弱呢?
因为教育这个道路上,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个人,哪怕再坚定的人,总会有心虚犹豫的时候。
而这时我们就要抓住一些确定性,比如周围的、公号里的,那个“和我一样”,或者至少“看起来和我一样”的人。
但这个行为本身就很可怕,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了“信息蚕房”。
说个前段时间我亲身经历的“信息蚕房”的例子。
我们刚回国,身边好几个朋友就提醒一定要给小D报名去考PET/KET。我当时就笑笑了之,其中一位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就一直一直在提醒我。
她怕我不了解,时不时会推一些这类文章给我,很多阅读量都很火爆(作为一个博主,那一刻我是酸了,哈哈),告诉我,这是必需的,大家都在做的事情。
是的,如果只看这些文章,如果只生活在魔都,我也觉得这就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情了。
但退一步看看,这类考试的报名人数,哪怕越来越火爆,其实也只是一部分人,很小的一部分人。
(2006年全国报名人数2万,今年很火爆15万,但要知道全国适龄的孩子大概至少有8千万)。
而我恰好还和纽约曼哈顿的几家私立小学的老师有联系,还真的特地去问了一下,他们基本上的回复都是,always nice to have but not really necessary。
老外的措辞还是很值得玩味的,大家可以细品。
用我的大白话来解读就是,孩子真的能力到了,这是锦上添花的;孩子能力不到,有这也没啥用。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一棒打死,不要去考。
但对于很大一部分以为“全世界都在这么做,而我们不得不这么做的人”,也许是时候停一停,走出这个“信息蚕房”。
急着站队的,都是缺乏安全感的;急着驳斥和自己不是“一路人”的,都是心底发虚的。
育儿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允许多样化的声音共存,可以不同意,但不要去打压,“不一样”不代表“不对。
声音多了,教育的道路才能越来越宽。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年代就是没有那么多的“必须”,而是“都可以”。
3
“都可以”,才能托得住
如果非要我站队,我一直是理直气壮、无比坚定地说,自己是“托系”的,就是托得住的父母。
何谓“托得住娃”的父母?
尽最大努力,但是也能做好接受最坏结果的准备,同时有底气知道,只要不放弃,最坏的结果也能逆转,因为人生长着呢。
我过去10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理解了人生是“不连续性”的。
我以前被教育的,包括很多成功学鼓吹的都是,必须要完成A,才能收获B,有了B,才有C。
于是从很小,我就知道了,好好学习,考上名牌中学,这样才能上名牌大学,然后就会有好的工作。
当时的我是这辈子最焦虑的时刻了(完全比现在带娃焦虑多了),因为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机密的齿轮仪器,每个轮子需要完美对接,不然一步踏空,步步踏空。
后来呢,我不看成功学书籍了,我看了不少人物传记和历史书籍,然后我就会发现,大部分所谓的“成功是从A得出B”都是站不住脚的。
再后来,我见过了很多人,尤其是10年后的同学聚会,当年“精密对接的齿轮”有过的很好也有不那么好的;当年“步步踏空的”也有过的很好当然也有不好。
再再后来,我自己也经历了,没有一切安排好的“上升通道”的人生,原来也能过好。
明白这点后,关于教育的选择,我会看很多人的故事,和少数人交谈,然后做自己的选择。
只不过每次选择前,我会问自己这么三个问题:
选择后,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这个最坏的结果我承受得了吗?
为了减少这个最坏结果的发生概率,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回到之前那个PET/KET考试,我当时做了不让小D去考的选择时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1、现在不去考,最坏的结果是,万一将来找学校需要这样的证书,她没有;
2、这个最坏结果我能接受,一般来说面试学校都是提前一年准备。如果有明确的要求,那么一年时间足够有时间去报名这个考试;
3、那根据这个最坏结果,我现在做的不是去纠结要不要考试,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小D的英语学习,尤其要把重点从之前的听说慢慢转移到读写。
这么一分析,真的没啥焦虑了,我把“目标”和“策略”区分了。在考证这件事上,我认为这是学习英语的策略之一,而不是目标。
英语学习本来就是在做的,只不过我们没有为了考证而考证,更加不会因为是周围人都在做,而我们不得不做。
我是坚定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路,关键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脚步。
不管你是佛系还是鸡娃,不妨利用这三个问题问问自己。
只要能“托得住”,佛系还是鸡娃都“可以”,本来这个世界就有很多“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