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对困难就退缩,批评or容忍?也许有第3种答案

妈咪读呀原创

昨天,我陪小小费上在线英语课。

这已经是他第n次上英语课啦。开课前,小小费闹脾气不肯学。“我今天晚上不学了,周五也不要上。”他插着腰,怒气冲冲地说。那你想干嘛?我问他。“我就想玩玩具啊。”他把胸口前的玩具拢在一起。

“上英语课太难了。”他扭捏着身体,努力表示着反抗。我假装理解他,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其实今天晚上的内容好简单”。我打开预习资料,自己先读:“good evening~嗯,跟上次学的good morning还挺类似。一个是早上好,今天要学的是晚上好。你读下呢?”小小费恍然不知已经入了圈套,跟读了一遍。

“哎呀,太顺了,这不很简单,你今天晚上就学这个,是不是很容易?”我接着问,眼看着他有点兴奋起来。 我乘胜追击说,“上节课你拿了17个小奖杯,今天这点内容你也提前预习了,到时候一定能拿第一。”——不管真的结果如何,对小孩子顺毛捋绝对没错。果然,他一听能拿第一名,高高兴兴地就跟我进屋了。

父母们总以为,孩子说不行,就真的不行。于是恐吓、威胁,有啥用啥,其实什么都不管用。不如利用孩子内在想赢的驱动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就算上一秒前还拒绝上课,下一秒也乖乖去听课了。

你们有没有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束呢?一方面,我们太知道社会上的竞争有多么残酷。一方面,渐渐长大的孩子却对随之而来的挑战表现得畏惧、退缩,畏难情绪严重。他们不分时间、地点,经常在紧要关头说“不”!而家长往往纠结:到底是该批评孩子,逼他们一把,还是纵容孩子行为,就当宽容他这一次。于是,家长们就在这两个极端来回摇摆不定。

这个纠结,在《孩子:挑战》这本书里其实有很好的解答。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词在于引导。如果恰当的引导,就能规避孩子不恰当的行为,透过他看似叛逆的行为,实施正确的行为。

本书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前者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进行拓展和实践,而后在自己创建的咨询中心里,为成千上万的父母进行解答。后者在这家咨询公司工作,是鲁道夫理论的又一个践行者。书里面大多数的例子,来源于被咨询的父母,因此里面有极大的共性。

那么回归到引导这个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前几天的文章里,我提到孩子在上围棋班的体验课时,不想上去摆棋,是在姥爷的威胁中走上讲台去的。我后来想,如果我当时在现场,我一定会鼓励他。

鼓励的前提是了解。你要懂得你家的孩子是一个什么脾气,知道了才能“对症”。小小费是个胜负心很强的孩子,他之所以不愿意上台,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他担心自己摆错了,被批评,而且他好面子,他特别怕失败。(这一点,我想很多孩子都有一样的共同性)

如果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鼓励说:“做什么事情都不是马上会成功,而且你第一次去摆棋,摆得对、摆不对,都很正常。你多摆几次,掌握规律,你就可以越来越厉害。所以,你去试试,妈妈在这里为你加油!”

别看孩子小,他们自尊心往往很强,可能会因为做不到气馁,父母要做的就是在他们退缩的时候鼓鼓劲,鼓励他们“试一下”!试一下又怎么了,又不输钱输米的。通过正确的鼓励,让孩子看到他可以,一旦他发现自己能行,勇气和自信心就爆棚了,内心的力量也坚强了。

引导也有很多方式方法。比如鲁道夫提出,家长可以合理简洁地要求、让孩子看到行动的自然结果、陪孩子共同面对、解决问题等。

这里,再举一个孩子解决不了问题就发怒的解决对策。

近日,小小费想搭一个积木桥,因为桥墩高度的差异,每次搭上都塌。因为反复好几次,他立即就发怒了,不仅在地上闹腾,还呜呜咽咽地发脾气。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我们可以试着用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调整他的行为。

《孩子:挑战》中有一个处理方式可以参考——弟弟撕了哥哥的书,哥哥哭着喊着跟妈妈告状。 妈妈先表达同理心“你一定很难过吧”,赢得哥哥的理解。然后妈妈启发地问:那你怎么办呢,弟弟才不会撕坏你下一本书?妈妈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自己想解决的办法。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