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和班主任总是很反感的说一句话,家长却不明白

同事小李这几天很苦恼。

一切源于上一星期的家长会。孩子上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有幼儿园和自己孩子一个班的家长参加。不经意间聊起了幼儿园时的很多瞬间,因为那位家长跟小李的一句话,她这一星期没缓过神来。

“孩子终于上小学了,你看你家孩子比上幼儿园懂事多了,我记得他被老师关到角落里好长时间~”

小李顿时懵了,“被关到角落里好长时间!”就像一道闪电,从她的脑海划过。

这一切小李并不知晓。再三询问下,那位家长吐露了原委。

事情还源于小李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孩子很调皮,受到了老师的体罚。(虽然只是打了两下,但是孩子心理还是受到了创伤)

孩子回家后,小李发现不对劲儿,一个劲儿地问他,但是他什么不说。

相信很多家长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对幼儿园的事情只字不提,甚至幼儿园的家长会老师会说“不要多问学校里的事情。”

小李不放心,连哄带骗的,孩子终于吐露了实情。

小李受不了了,什么也没想,拿起手机在微信群里质问老师。没想到老师没有承认,态度也很强硬,说孩子在学校不听话,老是招惹别的小孩儿。

双方“开火”了。

小李没有善罢甘休。第二天,她到学校里找到校长,非要调取监控,老师不得已承认了。事情并没有很严重,只是拍了两下屁股。

但是,小李坚持让老师给自己道歉,并且让老师辞职。

最终,在校长的劝说下老师给小李道了歉,老师仍然任教,保证不会再对孩子有所偏颇,事情看起来平息了。

直到这次家长会,小李知道了全部的真相。

在这之后,老师没有对她的孩子多加管教。任你怎么不听话、任你怎么调皮,你愿意闹自个儿闹去吧,我不管你了!把孩子放到了角落,甚至用桌子把他挡在里面,自己玩去吧。

老师的这口气始终没有下去,搞得我名誉扫地,心里的这个坎儿始终没过去。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自问:是小李做错了吗?这位老师怎么可以这样!

小李兴许没有做错,这件事儿放在哪位家长身上都会不舒服。对孩子从小都疼爱有加,自己都舍不得打一下,何况是老师。

但是,小李没有想到,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话语之间、一举一动让她站在了学校的对立面。

她没有想到,她在微信群的一番话语、去学校找校长,对整个幼儿园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校长总会站在维护学校的角度去处理。

换一种思路来说,即使这位老师辞职不干了,让别的老师来教这个班级,那么新来的老师在心理上也会对小李这类家长存在防备之心。

哪一位老师在来之前总会问问这个班出了什么状况,为什么会突然换老师,当她得知上任老师被家长“赶下台”后,对家长印象往往不会太好。

但是体罚,终归说不过去。

我们能做到的,是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后再去处理,孩子的心里一旦有阴影,想挥去却是很难的事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从一开始就和老师做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状况,尽早地发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地改正,那么很多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我不是在偏颇老师。除了那种很“变态”的老师、对谁都“嫉恶如仇”的老师,绝大多数老师是认真负责的。

印象中的老师都很“轴”,很清高,身上世俗气很少。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得很计较,买个菜都讲半天价,真要买个房子的话得比我们多花几倍的时间去研究。而恰恰是这种老师在教学上非常认真、尽职尽责。

所以,我们要和老师做好沟通。不要因为老师对孩子提出意见而不以为然甚至反感。久而久之,老师难免会心有所怨,难免会做出过激的举动。

多数的家长会有这种心理:孩子终于上学了,我们总算是可以轻松轻松了。

上学,只是把一部分教育的责任分给了学校,但不是把家庭教育让学校分担。相反,家庭教育会越来越重要,家长身上的责任会越大。

因为上学后,孩子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和老师打交道、和同学打交道。这些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1+1大于2。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无论是去找老师、找班主任还是找校长,他们总会说起这句话:“不要老是来告诉我们这些事情,没什么好处。”

到底什么事情?这三类家长的事情。相信学校比我总结的还要到位。

1、班级里总会有几位家长有个单独的群,吐槽老师、吐槽家长、吐槽学生。

2、总是拿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大肆宣传,唯恐天下不乱。

3、很强势,总是一幅要干架的表情,一句话就会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

也许很多家长不知道,但是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前面说过了,校长总会站在维护学校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家长“大大方方”地去找他,他首先想到的会是对学校和老师的影响,然后再去慢慢地了解问题,一旦“命中”上述三个选项的话,很不幸,他又会说起这句话。

毕竟,你去找校长无非是这个班不好、这位老师不好、孩子老受欺负、孩子不适应这个班级之类的问题。

万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

沟通,是家长的不二选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什么现在要谈“家校共建”,学校的付出加上家长的付出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家校共建,靠的不就是“沟通”吗?

沟通,很简单。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的精神状态,孩子最近是不是消极、反叛。

绝大多数的老师都很乐意和家长交流,也关心孩子在家表现,毕竟孩子表现得越来越好,老师也越来越有成就感。

久而久之,我相信进步是信手可得的。

孩子的成长的路上,

我们也许没有做错什么,

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