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不是“第三学期”:救救“空心”的孩子们

我本来是不想写这篇文的,因为这会得罪很多家长。但是想想,还是在标题说清楚,愿意挨骂的家长可以看,而自认为做得足够好了,或是自认为很伟大的家长们,请绕道,因为下面的文字会让你们很不痛快。

随着假期来临,各路培训、特长班生意火爆,门口堆满了玩手机的家长。各公众号纷纷推出以“学霸假期怎么过”“一个假期,拉开的不仅仅是分数的距离”等等文章,贩卖焦虑,后面附带上各种网课、学习用具的营销链接。家长群里各种考级评优的展示。

肉眼可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培训班、考试点出来,拖沓着脚步,无精打采的孩子们。

“空心”——感觉从未活过,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依稀记得2016年,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就在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里,提出了一组让人震惊的数据——北大新生中,超过30%厌恶学习,更有超过40%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这些北大的天子骄子们,无论在智商、情商还是阅历上,都远胜普通人,但却找不到自我,甚至全然放弃自己,得了徐主任所说的“空心病”。

在当时,徐主任就曾经分析过:孩子们“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的根源,就在于无论是学业还是人际关系,他们都只是一路按照大人的意愿去行动,只是为了别人满意而做。

这个统计虽是针对北大学子,但又何尝不是更大范围的普遍现象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空心”早已是日积月累的陈年旧伤,伤上加伤,这种“病”早已潜藏在年幼的孩子们心中多年了。

近年来,中小学自杀率上升就是最残酷的例证。随之而来的,是各大学校装上了铁栅栏,如同精神病院和监狱一样。

孩子们为什么“空心”?溯其根源,不在孩子。

成年人的“空心”——你每天都在做什么?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为何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最高赞的回答是: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同时与我们的经历有关,如果一件事对我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新奇的,未知的,这样的记忆在我们脑海中“感觉”时间更长。

也就是说,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时常在接触新知,在挑战和进步,每一段经历都是那么新鲜,那么“难”,所以那时我们常常想“时间怎么这么慢,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然而成年后、工作后的大多数人,却选择过一个浑浑噩噩的人生。

因为缺乏挑战、缺乏新鲜刺激的经验,我们开始觉得,一年又一年正在飞快流逝。

无数的职场文,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做了十年的工作,只是重复用着第一年的经验。”当我做HR面试时,必问的一个问题也是“你最近三个月里,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作为家长,如果是职场父母,你们在职场上是否拼尽全力,不断挑战不断争取?

如果是全职父母,当你们在补习班外时,你们是否觉得自己花了钱报班,花了时间接送,就合格了甚至优秀了?

当孩子问你“爸爸妈妈,你们每天都在做什么时?”你是否有底气回答。

你是否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能让孩子看到未来和希望?

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刷视频,还是充实自己?看八卦,还是陪伴孩子?

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在于勇敢承担起自己的人生和责任,不问借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要说客观条件受限,自己出生于贫苦家庭。有太多的人在家道中落后奋起;

不要说社会不公,问问和自己同条件的人相比,你是否是最努力、最用心的那一个?

并不是富翁的孩子就天然优秀,如果没有足够的陪伴和爱,即便有再多光环,培养的也是“空心”的孩子;

也不是穷苦的家庭就不能出“贵子”,所谓“贵子”未必富可敌国,但我们所知精神富足的人,往往都深深感恩年幼时,父母的关怀、引导而非金钱。

“为你好”是最残忍的自私——越是无能,越爱控制

“空心”的家长,正因为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因此更加蛮横地攀附在孩子的身上,以孩子的成就为成就,用孩子的未来填补自己的空虚。

“为你好”的魔爪下,培养出了两种孩子:

第一种,是“人生无意义”的考试机器

为了考试,可以熬夜,因为睡眠没有成绩重要;

为了考好,可以奔波在补习班之间,只以面包牛奶果腹,因为吃饭没有成绩重要;

考的不好,可以冷嘲热讽,冷暴力热暴力一起上,因为亲情没有成绩重要。

甚至一句“你考得这么差,我养你干什么?”生命,没有成绩重要。

第二种,是“身边无朋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精致利己主义者”最早是由北大钱理群教授提出,用于形容高智商、有追求、一切以利己主义为核心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从何而来?

我个人认为,是从“你的同桌怎么比你高0.5分”的责备中来,是从“提高一分,就能干掉一千人”的口号中来的。

“你昨晚复习了吗?”

“没有,才懒得复习,我打游戏呢,你呢?”

“我也没复习,很早就睡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开始学会伪装、误导、假动作?是谁逼他们表面平静,背后你争我抢?

同学皆敌人——这让多少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建立纯洁友谊的机会。

“空心”的家长,最爱“空心”的孩子,他们“听话“”成绩好”——但是除了成绩,找不到价值;除了竞争,没有真朋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少去看别人孩子的成就——小马过河,唯有自知

我建议家长们少看那些贩卖焦虑的文,也少看别人家孩子的成就。

人生没有那么绝对,就像小马过河唯有小马知道深浅,别人天天报班考级又如何,朋友圈晒满奖状又如何,他人截取自己人生中光鲜的一面,会在潜意识里放大我们的焦虑。

即便我们内心不愿意承认,但看多了”鸡娃”的文章,潜意识里的焦虑和不满,总会通过生活中的某个缺口,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

有很多家长曾经和我反映:刚才狠狠批了孩子一顿,冷静下来也觉得自己有些小题大做、莫名其妙。

有句话说,没有莫名其妙的爱,也没有莫名其妙的恨。

我常常会问这些家长,你回想一下,骂孩子之前的一天到两天,你有没有听说过别人家孩子的什么事?答案往往是肯定的。

黑幼龙曾说:

父母要具备很强的信念,才可以抗拒社会、邻居、亲戚、朋友的压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做不到佛系,最好的方法就是少看,少打听,专注自己。

与其焦虑孩子的成绩,不如多想想生活的本质

世纪智者罗素曾在代表作《幸福之路》中提到:

竞争会让人更有热情,成功和金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幸福,但超过某个程度就不再增加幸福感。要把注意力从竞争中转移出来,就需要明白:生活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要学习接受理智、合理的放松和享受,分散一部分精力来培养一些竞争之外的兴趣。

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前几天在微博看到教育大V“我们1班王悦微 ”提了一个好问题:

想问问大家,你是愿意让小孩上很多培训班,学得很苦,得一个出类拔萃的成绩,还是上极少的培训班,学得轻松,得一个还不错但并不名列前茅的成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的初心在哪里?找不到初心,又怎能治愈“空心”?

请家长们慢下来,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充实”了,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是否足够用心陪伴孩子,去引导孩子找寻内心的向往,让孩子的一生真正有“价值”。

愿孩子们眼里有光,梦里含笑,生活有色彩。

标签: 北京大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