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失业!这年代,博士生也过剩了……

作者:关不羽

1983年5月23日,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博士举行隆重的学位授予大会,共有18名博士在本次大会中拿到了学位证书。授予大会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说了一句令人十分意外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当时看来十分遥远,可是今天中国的博士毕业人数已经名列全球第一,“这么多博士怎么办?”已经不容回避。

同样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2011年全球博士数量“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还不算显著,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题为《校正博士教育》的社论指出,当前全球博士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博士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问题,甚至出现了“像种蘑菇一样培养博士”的现象。

2016年,该杂志再次发表了类似主题的文章。

一场跨年度全球疫情,已经给出了真实答案。

1

日本:为了“面子”量产博士

最早注意到“博士过剩”现象的是日本。早在2004年7月,《读卖新闻》发表了专题文章,猛批“博士过剩“。同年8月5日,日本先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近藤隆发表题为《博士过剩可惜》的文章,引发各界围观。

近藤隆的研究显示,2003年日本的硕士、博士数量是1983年的四倍——同时期的日本人口增长连1000万都不到,增幅不到1%。而且,期间经历了泡沫经济崩溃,经济增长也停滞乃至小幅倒退了。

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和专业研究的。人口不增加,意味着有效的教育需求降低了。经济增长迟缓,意味着用于研究资源的减少了。增长了四倍的博士人数,是不是有用武之地,确实让人很怀疑。

实际情况确实不乐观。这二十年间,公立大学和科研机构受到财政规模的限制,人事扩编跟不上“大跃进”的步调。

私立大学的经费则受制于少子化导致的生源锐减,也没有增加教职的意愿。供需失衡,必然过剩。

2003年日本毕业的14512名课程博士就业率只有54.4%,人文专业仅有29.1%的博士毕业生找到了工作。

众所周知,培养一个博士是个人和社会都要付出高昂代价的。读博士花费的数年时间是人生中的黄金期,仅此一项的损失就很难估价,更不用说大量的高教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多没就业机会的博士们只能转而出走海外,或从事与教育程度不匹配的工作。

日本博日本士过剩的现象,被认为是两种因素所致:

首先是政府“死要面子”强行催肥的结果。1960~1970年代经济崛起后,“不差钱”的日本发现本国单位人口的研究生数量比例严重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深以为耻。为了“挣面子”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研究生大幅扩招发起“高等学历大跃进”。

其次,是文化因素。日本的东亚儒家文化传统崇尚学问,高学历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吸引力非常大。

然而,没有儒家文化影响的法国也有同样的问题。

2

法国:纳税人埋单的"博士大跃进"

法国的博士多到被“嫌弃”,就业竞争力甚至低于“小弟”硕士。

1994年法国的博士毕业生比1990年增长了56%,增速尤甚日本。人多了,势必僧多粥少,博士就业困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法国战略分析中心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一份针对法国博士就业问题的分析报告发现:法国博士毕业3年后的失业率在2007年首次超过了硕士;并且法国博士失业率是其他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3倍。

法国出现博士过剩的原因也是出在了政府的刻意引导,但并不是为了“面子”,而是财政政策所致。法国政府是以“能挣会花”著称于世的。

大部分年份,法国政府的税收占GDP比例高达45%,而开支则要占到GDP的50%以上,缺口就靠政府发债补上。

羊毛薅一半还要拉外债的大金主派头也有自己的烦恼——钱花儿哪儿才能让国民同意呢?

投入高等教育就是个好方向——“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正确性在哪儿都差不多。而高等教育本来就比义务教育更能花钱,再加上很受民众欢迎的科研费用投入,高教系统就成了政府财政的“销金窟”了。

在法国,博士生的科研费用直接从政府申请,不占用导师科研经费的份额,导师当然很乐意用政府的经费给自己增加人手。一边有钱用不掉,一边白拿白不拿,你侬我侬情投意合地拿纳税人的钱“种博士”,剩下的就是生源问题了。

法国不是儒家文化圈的,并不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读书不高失业率高。

高税负、高用工成本导致法国企业在扩大就业上没有积极性,年轻人失业率超过20%。既然毕业等于失业,那也乐得在大学里多混一天是一天。

混博士尤其好,在政府扶持之下,法国博士生的待遇相当于基层公务员,此外还有科研项目、助教等补充收入来源,经济水平可以维持在中等以上,何乐而不为?

因此,生源也不是问题。而且,连外国留学生也被吸引来了——法国在读博士超过四成是外国留学生。

政府高补贴创造了读博的需求和供给,这不是妥妥的福利社会大家拿的理想状态吗?可是,绝大部分人不能在象牙塔里躲一辈子,晚了几年毕业还不是失业吗?法国就多了很多“被嫌弃”的博士。

3

美国:疫情中的真相

在“种博士”这个教育产业中,政府-高校的相关利益集团已经盘根错节,明知“博士过剩”也很难纠正。直到这场跨年疫情的大洪水,把沙滩上的皇宫冲得支离破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私立比重高、市场化导向更强的美国高教体系,对疫情冲击的反应很快。从去年开始,各大高校陆陆续续公布“博士减产计划”: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计划在2021年秋季暂停招收博士生一年。

纽约大学在官网上表示,英语系博士的课程不会接受2021年秋季的入学申请。

芝加哥大学的比较文学系暂停招收2021年入学的博士生。

布朗大学暂停招收2021年入学的美国研究、历史学、政治学的博士生。

还有芝加哥大学的语言学、康奈尔大学的历史系,以及耶鲁大学的艺术史。

历史学专业大面积受灾,社会学专业也不遑多让。近十年来在全美社会学专业中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暂停了2021年社会学专业的博士招生,哥伦比亚大学则是社会学和历史学双双停摆,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专业也停了。

阿拉斯加大学做得最绝,早在去年6月份就宣布人文学科的“团灭”——一次性暂停了39个人文社科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项目。

这张博士“减产”乃至“绝收”的名单并不完整也足够惊人,其中常春藤名校的占比很高,说明“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更引人注目的是,减产博士集中在文科,而这并非偶然——文科博士最赔钱。

美国高校不同学位的财政收支是不同,大致上是本科和博士亏,硕士赚。而政府对本科和博士都有补贴,但本科高、博士低。

因为大学和政府都认为,培养博士是培养大学科研和师资力量,等于是学校自己的人力资源投资,应该由大学该多承担。

而博士中还有文理区别,理工类项目的政府资助、社会资助较多,等于为参与项目的博士生埋单了。

文科本来就政府项目少,资金规模也不能和理工项目比。各高校预计疫情过后政府补贴减少是大概率的,因此最亏钱的文科博士生就成了被裁的首选。

而且,文科博士在就业市场的需求也很尴尬。美国企业普遍认为博士学位是学术向的,就业市场对博士学历并不垂青。

世界最大薪酬统计网站2016年以来的数据显示,美国的“PayScale”的数据显示,企业中的博士薪酬水平并不比本科生高多少。

理工男(女)还能到大营企业的研发部门找到高薪职业,文科博士们可没有这么好运。能到私立名门高中当老师,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出路了。

很多只能到公立中学等收入较低的机构去找差事。疫情已经重创了经济,估计有志于人文的生源也会减少,出于生源考虑,各大高校选择了顺势减员。更让人文学界忧虑的是,很多“暂时停招”其实是长期烂尾了。

疫情冲击揭示的真相是,美国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博士。迟迟没有做出合理调整的原因,还是政府补贴的缘故。

4

结语

“像种蘑菇一样培养博士”一度造成了“学术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增长”、“缓解就业市场压力”等等幻觉,但是到头来终归要原形毕露——博士学位虽然很亮眼,但是并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出于各种理由,很多政府有扩大博士招生的动力,但是对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考虑甚少。

大众又被满足教育、科技需求的盲目偏好遮蔽,没有意识到政府正在无意义地挥霍资源。这就是博士过剩的真相,失败的人力资本投资,这一失败要由浪费青春的个人和纳税人来埋单。

那么,中国需要那么多博士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