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孩子都祖国的花朵,教师就是辛勤的园丁,让孩子更好地茁壮成长。然而每当有“老师过分体罚学生”事件、“校园性侵”事件的发生,总会激发起社会和家长对校园师生关系的忧虑。
“戒尺”如何把握其尺度、温度、限度,对教师们来讲也是一种挑战。教育惩戒新规的实施,是对教师惩戒权的扩大,还是约束呢?
学生的这6种表现可能会被惩戒
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品格塑造还未完善,他们对是非对错还没特别清晰的判断、对行为规范也没有特别好的约束能力。
一旦班级里多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就会越到更多的麻烦和问题,不管是恶意体罚,还是无奈放手,最后受到伤害的可能还是孩子。
新规明确规定这6种表现: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他人权益、其他违反校规校纪行为,都可能会被惩戒。
惩戒的目的不是惩罚学生,它一定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因此新规给予学校和教师这些权利,是让他们能够敢管、善管。让孩子们能在校园生活中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和规则,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塑造提供更好的环境。
教育惩戒不能碰的7条红线
可能对于80、90年代的学生来讲,那个时候的惩罚或多或少都存在过度的情况,比如围着操场蛙跳、跑步至少一节课、反复罚抄、被击打身体等。
在新规里,这些都是被明确禁止的:以击打刺扎为代表的体罚、反复抄写、刻意孤立、歧视、侮辱等行为。
其中,在惩戒过程中不能掺杂老师的个人情绪和喜好,也不能委派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惩戒。
教育惩戒细化老师不能碰的红线,也是对教师惩戒权的约束,对教师惩戒权的行为规范,不过不同的老师,对惩戒的想法不同,可能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划清红线是为了提供有据可依的行为准则,不管是对滥用职权的老师,还是对不讲道理的家长来讲,都是一种更为妥善的约束。
教育惩戒新规,对老师的影响
关于新规,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对教师权力的规范,新规是为了维护更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好的老师来讲:
他们更能懂得在不同的情况下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惩戒学生,在奖惩过程中能够做好把握有度,因此新规能够更加有利于他们的班级管理,不会在一些应该对学生做出管束的行为上畏首畏尾。
对于不好的老师来讲:
在教育过程中,他们不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手段单一,对学生也没有做到起码的尊重,在行为上、言语上信奉简单粗暴,新规对他们来讲也是更好的限制。
当然也希望这些老师,能够在新规的实施下,能够看清自己的不足,约束自己,改变自己,规范自己,即便到最后,这些教师没有改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实施不当的教育惩戒,他们也会受到应有的处罚。
写在最后:
这些年来,教师这个职业,在教育问题、家校矛盾凸显的当下,总是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戒尺”更像是老师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的一个烫手山芋。
如今,重拾“戒尺”,一切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也是为了孩子的一切。教育惩戒必须有,但教师们一定要牢记,它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警示孩子,它一定不是为了惩罚孩子。
因此,教育惩戒一定是在有爱心、有品行、有师德、有约束能力的教师的使用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意义。
END~
今日话题讨论:关于教育惩戒,你认为会改变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