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高考状元,还是北大直博身份,都足以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位超级学霸,通常而言,这类学霸最后的发展方向都是从事科研或者在高校发展。
韩仙森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是当年陕西省安康市的高考文科状元。自然毫无意外地以第一志愿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在北大,他的成绩依然优秀,本科毕业后顺利直博。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他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就是发论文,进入高校,然后从事研究工作。
然而,这位韩同学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根本无心科研,而是接下了北京某中学语文老师的OFFER,成为了一位中学老师。
对于这个决定,包括他导师在内的很多人都非常吃惊,觉得以他这样的成绩,去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多少有点大材小用。
然而韩同学并非一时冲动。在他做出决定后,给老师发的信息中,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他做出选择的理由,其原因也确实令人无语。
l对研究根本就不感兴趣
这位韩同学表示,当初读博并没有想太多,反正擅长读书,那就一直往上读。即使在北大这个顶级学府中,有这种想法的学霸也绝不在少数。
而事实上,他本人对研究没有任何的兴趣。他依然记得刚开始读博的时候,仅仅论文的开题就让他非常迷茫,苦不堪言。
虽然读博过程还算顺利,最后也通过了答辩,甚至还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研究过程的痛苦和迷惘让他非常难受。
他不愿意以后一直生活在这种痛苦中,更不愿意这种折磨成为日常。研究工作根本就不适合他,适时放弃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l可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对于一名博士毕业生来说,学术理想是一方面,现实生活也是一方面,这两方面要兼顾,有时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位韩同学想留在北京。那么直接面临的就是户口问题,总不能多年之后,依然是一个北漂的身份,更何况房子和直接经济收入也是重要的砝码。
从事研究,即使是北大博士,大概率在短期内很难解决诸如户口等现实问题,至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不太可能。
而应聘中学老师,等同于下嫁。中学非常重视,开出的条件也非常优厚。户口解决了,房子也一起解决了,再加上可观的收入,两相权衡,如何选择已经很清楚了。
l现在的研究环境对青年学者并不友好
客观地说,当前的研究环境,对青年学者来说是相当不友好的,论资排辈现象普遍存在,青年科研工作者基本处于最底层,很难获得资源。
相当部分导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廉价劳动力,让学生代做课题,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并未个别现象,而是相当普遍的规则。
刚入行的青年学者,无论是申请课题还是拿经费都相当困难,只能依附在那些资深学者后面做课题,熬资历,慢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者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相当部分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工作热情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而导致离职率相当高,对后来者的影响也极大。
一些思考:
从理论上来说,那些硕士博士毕业的高等级人才,从事研究工作的性价比是最高的。毕竟从研究生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设定的。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读研读博时,并没有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会读书,但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就具备研究的能力。
再加上科研环境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这些青年学者选择其他的发展方面也属于正常现象,无可厚非。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学霸进入教育岗位,对提升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好处的,这也是为什么某些中学对招收名校硕博当教师有这么大的热情。
强制性让这些无心科研的硕博从事研究工作,也未必妥当。无论是科研还是教育,又或者是其他岗位,只有真正喜欢这个职业,才会有热情,才会付出努力去把工作做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换一种选择可能对他们本身或者社会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