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学区房要完蛋了,这是最近两天多家媒体传播的一个观点。
原因是:上海宣布从2022年开始,改革中考的招生办法,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类型。
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优质高中六成左右的学位须统一分配,部分分配到区,部分分配到初中学校。
也就是说,以前想上优质高中,必须参与全市的竞争,进入前多少名才能被录取。现在,有60%的机会被分配到各区、各学校,竞争范围减少了。
举个例子:
甲学生在一所初中名校,考了全市第2000名,可以没有资格上A高中名校,因为无论是按照全市排名,或者校内排名,他都没有机会。
乙学生在一所普通初中,考了全市第3000名,但他在自己学校的排名比较靠前,可以获得“分配到自己学校”的名额,被A高中名校录取。
也就是说,高中名校的招生名额被部分直接分配到各学校之后,优质初中的机会减少了,普通初中的机会增加了。
媒体于是HIGH了,认为此举将严重打击名校的学区房价格,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甚至产生“政策无法预测”的预期,最终把学区房的概念搞没了。
估计看到这里,深圳的朋友笑了。
还以为什么高深、超前的改革呢,这不就是深圳的“指标生”吗?在深圳,已经玩了很多年,深圳优质高中的50%学位,就是通过“指标生”分配到各学校的。
如果说上海有什么特别,就是比深圳多了10%。
但你要注意,上海的“指标生”名额还有一部分是放在区里的(全区统筹),所以直接分配给学校的没有深圳多。
因此,对学区房的冲击没有深圳大。
深圳“指标生”搞了若干年,学区房、学位房的概念消失了吗?
当然没有。而且在过去一年里,很多学区房价格大涨50%以上,甚至有翻倍的。
其实上海准备做的,不仅深圳早就做了,北京也早就做了(被称为“校额到校”),很多城市都这样搞了。全国的学区房消失了吗?当然也没有。
说到这里,想告诉大家一个结论:中考、高考是交易的指挥棒,其录取方式的确可以带来较大影响,但只要有中国人、有学校,就有学区房。即便是取消中考,改为抽签上高中,也消灭不了学区房。
为什么?因为好学生是人人都喜欢的,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成功的机会就是高。大家会关心他们是哪些学校出来的,自然就会产生口碑。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上海优质高中把其100%的招生名额,全部均等分给各个初中,都是“指标生”。
其结果会怎样?当然是普通初中的尖子生,入读优质高中的机会更高。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初中,对应的住房价格均等吗?
仍然不能。
因为高中要维护自己学校的声誉,他们会发现“指标生”水平差别很大。优质初中的学生素质高,普通初中的学生素质差。为了不砸自己学校的牌子,优质高中一定会按照学生的能力分班,好学生一个班、中等学生一个班、差生一个班。
而事实上,当指标生不断扩大的时候,高中就是这样应对的。
也就是说,你从普通初中即便是混入了优质高中,也会被歧视。优质高中“尖子班”的学生主要来自哪些初中,还是会受到高度关注。
于是,优质初中仍然会被追捧,它们对应的小区还是会卖比较高的价格。
除非大学也抽签录取学生,而完全不看成绩。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破坏性太大了,相当于摧毁一切名校,让中国高等教育跟欧美差别更大。
如果从小学、初中入学开始,都完全按照成绩录取,而不是按照“住哪里”录取呢?这样固然可以解除房子跟优质学位之间的绑定,但问题是孩子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到那时中国的孩子恐怕3岁开始就要熬夜写作业了。
这不是摧毁下一代吗?而且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成本将大增,全社会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我们不妨看一下美国。美国号称公办教育机会均等做得非常好,但学校仍然存在好坏的差距,优质学区的房子就是贵,跟中国一样。只是美国很多优质学校是私立的。
其实在教育问题上“动存量”、“改规则”,是事倍功半的,也是不太聪明的。
真正聪明的城市,是增加优质学位的供应,让几乎所有的学区都是优质的,这样不仅老百姓满意度高,也能提升自己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个城市都拼命抢人口、抢人才。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城市有竞争力?除了营商环境好、营商成本低、发展机遇多之外,能提供更优质、更容易获得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非常重要。
学区房引发关注,说到底还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如果一个城市不谋求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应量,而是热衷于改规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很难吸引来增量人口。
记住我的结论:
第一,中国人太重视子女教育了,是全世界最愿意为孩子花钱的父母。所以,学区房的概念在中国将永远存在,无论怎样改规则都没有用。
第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房子变成学区房,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学位是否优质,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超过地铁、商业、医疗等配套。但有两个因素比优质学位还重要,这就是选城市、选片区。你在三四线城市的一流学区房,未必能跑赢大城市的普通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