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我是理科生,大学学的也是工科。
(是不是和尚庙的既视感瞬间就有了?)
虽说在文理分科的年代,文科班通常都会被“默认”为成绩不好的才学文。
但是平心而论,自从分完班后,我就一直挺羡慕文科班,和文科专业的同学的。
从学习本身来讲,文科生虽然要背诵的内容比较多,但终归都能用得上。
到考试的时候,大题都以主观题为主。
所以只要你脑子里“存货”足够多,那么甭管会不会做,也能把试卷给写得满满当当。
即便是老师不给高分,至少也说明你是用心学了,发卷子挨训的时候至少还有个人情分在里面。
但理科生就没这么容易糊弄了。
“物化生”这三科,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正确答案压根就没什么可以“商量”的余地。
你要是学着文科生那样,把其他知识点也硬往上扯的话,那只能是写得越多,挨骂越狠。
但这还不是最闹心的。
让人“羡慕嫉妒还不敢恨”的是,文科班和理科班的学习氛围,完全不属于同一个画风的。
光是男女比例上断崖式的落差,基本就决定了他们会是同一所学校里的两个“世界”。
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文科班的同学各个都是“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而理科生的你,却只有左手的元素周期表,和右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文科生和理科生在这方面的鸿沟,还会在进入大学后进一步拉长、加深。
就比如说一句简单的英文翻译吧:
I will not change,no matter how U changed。
文科生看了后,大概率会觉得是句情话。
而理科生看了,那妥妥的就是“电流不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在理科生的眼里,文科生的日常可能除了吟诗作对之外,就是对着风月流眼泪。
而在文科生的眼里,理科生学了那么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可能并不是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而是纯粹就为了当个优秀的“杠精”而已。
当然了,文科生和理科生情商上的差异,只是“附属”问题。
回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上来讲的话,也有着互不理解的差别。
理工科和文科生的差别,在大一大二可能还不明显。
顶多就是文科生社会实践多,理科生泡实验室和金工实习厂多。
但是到大三,涉及专业课了之后,上课时的差别就又显露了出来。
文科生由于专业课交叉较多,甚至连有的课程内容也都也差不多。
所以这时候几个专业在一起上大课的事,依然时有发生。
而过去经常在一起上大课做实验的理科生,能见到其他专业同学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毕竟在进入到了专业领域相对的深水区后,那是差一点都不行的。
两年前还在一起磨过锤子的你们,会在两年后,互相不理解《材料工艺学》是学什么的,《热工过程与设备》又是干嘛使的。
这方面的差异,虽然说起来像是个乐子,但实际上,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理工科的同学,同样学的是工科,但机械类的企业不会去化工类的专业里去招聘,冶金类的企业更不会去电气类的专业挑人。
等于是学了哪一行,基本就不会跳出哪一行的圈子。
而且,就连很多人说的“大学生毕业就改行”这种事,在理工科同学的身上也少有发生。
毕竟在有专业知识傍身的前提下,竞争优势的壁垒,几乎就是天然存在的。
而文科生则不同。
比如说学经济学的和学金融学的,从学术本身上来讲,确实是各有所长。
但专业知识的交叉点很多,在就业方向上也会有大面积的重叠。
类似的情况,在文学类和管理类的专业里,就更多了。
所以说,文科生虽然适应的工作面比理工科更广,但是由于很多专业的知识壁垒并不像理工科那么高,在找工作时也会经常出现“跨界”竞争的现象。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学生毕业就改行”。
讲到这,我想需要着重提一句的,是管理类专业。
很多人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听到管理类的专业,都以为是毕了业就去管人、管企业。
俨然一副西装革履,喝茶品红酒指点江山的样子。
但实际上,工作多年之后你就会发现,在生产型、技术型企业里,几乎没有人会去用一个专门学企业管理的人去管理企业。
而是大概率会从对口专业的技术型人才里提拔。
因为管理的基础,是对技术上点点滴滴的掌握,而不是空泛的管理框架和管理模型。
至于理工科的同学,虽然刚毕业时基本都要在一线当工人,看上去和文科专业优越的办公环境差出了天际。
但就像上面所说的一样,与其说这是在让你出苦力,还不如说是为将来走上更高的岗位打基础。
虽然一线的工作苦、累、脏,有的还需要三班倒。
但我想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体力上的苦,会比你两眼一抹黑地直接走上领导岗位时,被下属糊弄时心理上的苦要轻多了。
当然了,无论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扎根自己的专业深入地研究下去,才是让自己走得更久更稳的保障。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和思想突飞猛进的时代,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那些对专业“朝三暮四”,对行业“追涨杀跌”的同学,也将大概率只能浮于表面地抱怨“专业没选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