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妈妈私信问我们,有没有孕期、哺乳期的专用护肤品推荐?
很多宣传“孕期、哺乳期专用”的护肤品,都打着纯植物萃取精华的旗号,宣称不添加任何香精、防腐剂等,不刺激皮肤,更加安全温和。
但孕妈妈和哺乳期妈妈并不需要买这些专用的护肤品,我们今天就来讲讲特殊时期应该如何来护肤?
今天的文章我们专门请教了著名的皮肤科医生杨希川教授。
其实,无论是哪个时期,护肤三部曲:清洁、保湿、防晒一个也不能少。
孕期
1、清洁&保湿
孕期最好选用温和的护肤产品,同时也尽量不要使用功效性产品。例如宣称具有美白、抗皱、祛痘等效果的产品。
清洁类的产品尽量选择更加温和的氨基酸表活,温柔清洁,更好的保护皮肤屏障,而且,用后肤感也更舒服,不紧绷不假滑,更不会干痒不适。
在选择护肤品上,选择补水保湿,帮助修护肌肤屏障的基础性产品就可以了。
比如:神经酰胺不仅补水保湿效果好,还天然存在于皮肤中,能有效修护皮肤脂质屏障。
另外,小分子透明质酸也是明星保湿成分,小分子易渗透,补水能力相当于普通玻尿酸的2倍。
2、防晒
怀孕期间皮肤里面的黑色素细胞比较活跃,更容易被晒黑、晒伤。防晒尤其重要。
可以采用硬防晒(如打伞、戴帽子、太阳镜和衣物遮挡)+防晒霜。
防晒霜首选物理防晒产品,但化学防晒也不是绝对禁忌,可以用于面部、手臂、手背等小面积暴露区域。孕期不化妆孕妈、哺乳期妈妈们可以用宝宝防晒霜,纯物理防晒,
3、能不能化妆?
孕期可以化妆,但建议不要浓妆艳抹,画个淡妆就可以。口红可以选择无铅口红,其他化妆品也应当选用温和、熟悉的产品(避免产生刺激或过敏),尽量选择大品牌,持妆效果好的,这样可以避免频繁的补妆,增加皮肤压力。
4、痘痘加重怎么办?
因为激素水平改变的原因,一些孕妈妈痤疮症状会加重,怎么办呢?
1. 尽量选择外用药物,可局部使用克林霉素、红霉素、甲硝唑、壬二酸等,属于妊娠期B类药物,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2. 如果痤疮症状较重,外用药物控制不住,可酌情口服红霉素、阿奇霉素。
3. 避免使用维甲酸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及抗雄激素药物。
当然,如果要使用药物,需要先咨询皮肤科医生。
5、皮肤长斑怎么办?
怀孕女性中长斑的几率高达75%,但因妊娠引起的斑通常会在一年内消退。
几乎所有怀孕的女性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色素沉着,一般只在局部出现,产后数月就能恢复正常。但要是全身都色素沉着过度,就得咨询一下医生是不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
6、妊娠纹怎么办
妊娠纹,孕期中最怕遇到的大恶魔!60%~90%的孕妇都会被其困扰。
妊娠纹是在怀孕时期的一种病理性皮肤改变,前期是紫红色或红色的条纹,后期色素脱失,就会变成白色或银色的条纹了,不过不会消失。
妊娠纹虽然难看但是并不影响健康,如果需要治疗,可外用维A酸(不建议妊娠期使用)或激光治疗,会有一定效果。
当妊娠纹还是紫红色或红色条纹时,是激光治疗的最佳时机,用585或595染料脉冲激光治疗可以有明显的效果。如果妊娠纹已经变白了,点阵激光是目前相对比较有效的治疗选择。
7、需要避免哪些化妆品成分?
孕期做好基础护肤就可以,以下这些成分的产品不建议用:
● 氢醌,美白效果很好,但副作用过大,孕期不要使用。
● 二苯酮-3、乙基己酯等成分刺激性较大,不适合孕期使用。
● 孕期不建议做化学焕肤操作,最好不要使用含有水杨酸类的护肤产品,因为这类型的产品刺激性比较大,不建议妊娠期使用。
哺乳期
1、护肤品、化妆品
日常使用的护肤品、化妆品,基本都是安全的,因为里面含的化学成分很难进入到血液循环里,也就影响不到乳汁。
妈妈们只要选择大品牌、正规渠道购买的产品,一般都没有问题。
2、防晒
哺乳期的防晒原则跟孕期差不多,依然采用硬防晒(如打伞、戴帽子、太阳镜和衣物遮挡)+防晒霜。
3、维A酸
不建议在哺乳期口服维A酸类药物。但短期小面积外用因为皮肤吸收很少,是相对安全的。避免让宝宝接触使用过维A酸的皮肤。如果需要长期大面积治疗,可以咨询专业医生选择更为安全的外用药物。
4、水杨酸
妊娠期、哺乳期是否可以使用含有水杨酸的护肤品?
水杨酸被归类为妊娠C类用药,已被用作非处方类皮肤药物多年(很多护肤产品里面也添加有水杨酸),没有致畸的报道。
它的口服形式阿司匹林,低剂量被用于预防妊娠先兆子痫,这肯定了它的安全性。
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使用阿司匹林存在Reye综合征的理论风险,但是局部水杨酸由于皮肤吸收极小,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如果仅限于皮肤的小面积涂抹使用时。
当然水杨酸护肤品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不是必需的,含有该成分的护肤品还是要慎选,最主要的是基本的皮肤护理。
如果是因为某些皮肤问题而需要治疗,比如痤疮、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等,可选择更为安全的外用药物,例如壬二酸、甲硝唑凝胶、克林霉素凝胶等。
部分内容来自:皮肤科杨希川教授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更新于2021年04月05日,经马蕾孕哺育科普信息组审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信息,避免公众被错误认知和谣言误导,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判断和处理。个人的哺育问题需要与母乳喂养咨询师讨论或咨询。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