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要点:
只要妈妈和宝宝舒服就好,能躺一秒是一秒。
查证者:万怡丨知贝医疗成人内科医生/国际认证泌乳顾问
一、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不能简单归因为 “奶水逆行”
关于奶水逆流进入中耳会进而引发中耳炎的说法在网上流传已久,经常有文章指出,由于宝宝咽鼓管更短、更平、更宽,和成人不一样,因此躺喂会让奶水更容易逆行进入中耳蓄积,让孩子更容易得中耳炎。
然而,迄今为止,大量研究指出,这样的担心并不存在。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看看中耳的解剖特点。中耳是一个小小的空间,有一个结构叫“咽鼓管”,就像下水道一样,向下与口腔联通。
首先,如果这根下水道是通畅的,那么液体在中耳的进出就应该是双向的:通过咽鼓管,既可以流进来,也可以流出去。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液体一旦流入中耳就会一直在那里停留,“被堵在耳朵中的奶水成为细菌营养液”的说法很难成立。
其次,中耳本身就与口腔相通,口腔内有很多微生物都有机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内。不一定需要通过奶水,病原体就可能或者已经进入中耳定植。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其发生。所以,奶水只是病原体进入中耳的其中一个途径。
第三,液体的流入,并不是中耳炎发作的必须条件。例如在上呼吸道感染时,中耳内衬的黏膜作为上呼吸道黏膜的“分店”,会出现联动效应,也可能引发炎症,也就是说,中耳炎的发生还与临近组织结构的健康状况有关。
可见,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不能只关注耳部的因素。液体流入不是中耳炎发作的必要条件。“奶水逆流”也同理,不能让“躺喂”独自背了锅。
二、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能降低中耳炎的风险
了解了前面的内容后,还要再给您打一针定心剂: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能降低宝宝急性中耳炎的风险。
2015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在婴儿出生后的头2个月中,纯母乳喂养可使急性中耳炎发病降低约43%。并且,随着母乳喂养的延续,保护效应最长能持续到2岁。
也就是说,母乳,只要喂,无论是什么姿势,都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帮助孩子远离中耳炎。
这项研究在2016年被柳叶刀的母乳喂养系列报告引用。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在WHO、CDC、AAP等权威机构的官网上,也都在显眼的位置标注了母乳喂养能预防宝宝中耳炎的发生。侧躺亲喂,也是各大机构推荐妈妈可以采用的哺乳姿势之一。
母乳能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可能和母乳当中富含免疫活性物质有关。这些物质能直接杀死致病微生物,也能帮助婴儿建立正常的口腔、胃肠道、呼吸道微生态环境,促进免疫系统发育。
还有研究指出,比起瓶喂,母乳亲喂能从生理机制上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保护。与奶瓶喂养相比,亲喂会产生强烈的婴儿口腔内负压,因此奶水比较不容易倒灌进中耳。此外,亲喂时,奶水的流速、宝宝的吮吸-吞咽方式也不同于奶瓶喂养,使得乳汁更不容易蓄积在口腔中,也更不容易流入中耳。
总结一下,躺喂无需刻意避免,它并不是造成中耳炎的罪魁祸首,也是各大机构推荐妈妈们可以采用的哺乳姿势之一。母乳喂养,无论是什么形式,都能降低中耳炎的发病风险,亲喂则要优于奶瓶喂养,更不需要担心。只要妈妈和宝宝舒服就好,能躺一秒是一秒。
本文编辑:yutonggliu
点击腾讯新闻APP搜索框,查看【较真榜】,每日最新辟谣科普一网打尽。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