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我国的教育事业中,长久以来一直贯穿的两个模式。相比较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很显然弥补了应试教育的很多缺点,并且素质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似乎所占的比重也要比应试教育更加全面完善。
当然,素质教育的出现,也并非是想要取代应试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我国高速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矛盾。那么这两者的关系,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对立的矛盾关系呢?
“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在我看来,没有信仰的教育,投身于金钱社会之中,只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没有信仰的支撑,素质教育是一个很模糊的伪命题,没有经济稳定的生活支撑,素质教育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伪命题。在当下工农士商兵,全都蜷缩在城镇残酷竞争就业的时代,奢谈素质教育就是脱离实际,刻舟求剑。
其实说白了,我们确实从古至今都没有信仰,准确地说是汉人没有信仰,我们信祖先,抬头三尺有神灵,至于教育问题也在显现出来很大问题,这也是教育走弯路,慢慢也会变的步入正轨的。对于我们来说应试教育相对公平的了。精英教育才叫我们知道,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想想西方资本家为什么一面高呼快乐式教育。一面却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更残酷的精英教育。
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难道不是填鸭式教育吗?特别是初中的孩子,学十多门课程,科科必考,虽然分值不同,但科科成绩都要计入中考总分,学不好哪一科都不行。从早七点到晚上12点,除了吃饭时间,都在听课、做题、背书、补课,没有周六、周日,天天月月如此。一个月挤不出一个半小时的洗澡时间,挤不出去看爷爷奶奶的时间,就为了能考进重点高中。应了老师那句话“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现在的孩子那是真的累,哪有什么快乐童年。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偏离了改革的初衷,基本是一次失败的改革。尽早分文理科,让孩子们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才是正道。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太重了,主要是学的科目太多,要想给学生减负,就应该早分科,理科生就学数学物理为主,语文学些常用的知识,以实用为主。文科就以语文为主,数学为基础课,以实用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减负,学习年限也能缩短,就业也能对专业。
江山代有才人出
这个世界充满矛盾冲突,需要有原则之内的圆滑手段,要不然增加的成本和延误的时间,谁承担,如果有搭档,承担这部分的交际工作处理人情关系,那只要别跟外人多嘴惹祸,那就乐得轻松,要是没有这么合拍合心意值得信任的搭档,那就只能自己面对了。
大部分人都得自己面对,如果你的才华和工作时间,足够弥补交际上的缺陷那没问题,可人生有很多坎坷的很可能有一段时间,无法像从前一样投入工作,这时候就得拼以前积累的人脉和手腕,才能保住以前职场上,取得的成果,要不然就得四处碰壁,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话很难听但真的很现实。
现在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填入各种套路题式,然后用统一的测试标准检测,不合格的直接淘汰。不需要你有自己的思考,你只需要刷题,你也没有时间思考,你的全部精力都在消化不仅天量还超年龄的难题。教育,真的应该放慢脚步了,急功近利的后果将来是非常严重的。
怎样才能做到素质教育,要做的素质教育,就得有一个或者一系列专门的老师,专门为这个人而选出的教育团队和培养方案来培育这个人,通过培育过程中,除了通用知识的积累,也在不断地观察和教育中,看到并发展这个人的特长,让这个人的特长与社会实践,实现完美结合,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素质教育,不然就会变成两种情况,也就是快乐教育和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只学会文体技能,而应该培养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诚实、善良、友爱、有担当、能吃苦、懂礼貌、有公德心的人,而不是只掌握技能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将钱花在刀刃上事半功倍
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几方面发展的人。以德育为主,知识,体质,礼仪共同培养素质为目的。现在以高考为导向整个学生的成长,社会职业的分工为导向,说明白点的是:生活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社会上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现实中任何力量都可以指点教育实施的教学过程的。我们想要的教育,它的发展是被绑卡了手脚。
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应负责人培养他们,教育应该改革,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教育成才,不是以考试为目的。应这样改革,6岁读书,然后10年基础教育,10年级毕业分级考试选拔,70%的进入职业学校再读3年职业学校,30%进入研究性大学,主要从事理论技术研究,3年后再次考评,毕业参加工作,或继续研究深造(研究生2年博士生3年)。
目前高校的职责要重新划分:职业学院、综合大学(设研究生院博士站),最优秀的学生搞研发。10年基本教育,大学(职业)3年,研究生2年,博士3年,所有教育全部免学费,这样改革才有效。学生轻松,家长轻松,各项工作都有人接班,国家的钱花在刀刃上事半功倍。
谢谢观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