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
我知道这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命题。
但我也知道,这应该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
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浮躁,走出急功近利。
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学校”这个概念是希腊人发明的,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原来如此!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在她经营的一所民办学校里,给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些聊天的机会,让大家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收获成熟。
在她看来,聊天可以聊出智慧,聊天可以聊出灵感,聊天甚至可以聊出神奇。
考察英国的伊顿公学时,发现它同样有一个让师生聊天的时间。每逢周末,每位老师都要带十位学生回到自己的家里,与他们一起做饭,一起游戏,在轻松自如中互相敞开心扉。
事实上,在聊天中,真才能驻足,情才能弥漫,教育也才能真正奏效。有人曾经对伊顿公学的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在母校的所有活动中,他们认为最应该保留的项目竟然是周末的聊天。
想一想罗素的成长经历吧。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由于学校的系统训练。
恰恰相反,用罗素自己的话说,正是由于16岁前他始终没进学校,而是一直在家里与祖母闲聊。
甚至后来进入剑桥大学之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也并不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同著名学者怀特海等人的聊天。
这的确有点儿让我们这些从事学校教育的人难堪,也的确耐人寻味。
莎士比亚曾经在《亨利六世》中篇第四幕中,借剧中人之口,怒斥学校教育之弊端:“你存心不良,设立什么文法学校来腐蚀国内的青年……我要径直向你指出,你任用了许多人,让他们大谈什么名词呀,什么动词呀,以及这一类的可恶的字眼儿,这都是任何基督徒的耳朵所不能忍受的。”
当然,对创办学校而腐蚀了王国青年的说法,我们并不敢苟同,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那些用琐屑和无聊充斥学校生活、挤占孩子们闲暇时间的做法,终究是不受他们欢迎的。
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个帕夫雷什中学,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草场上嬉戏,在旷野上露宿,在野外烧火做饭,在自己组织的夏令营里生活,在自己栽种的葡萄树下采摘果实,在凉亭里做家庭作业,在野外清新的空气中看书讨论:学校已经真正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很向往《论语》里描绘的那个境界,孔子与弟子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上去颇有点儿优哉游哉的闲情逸致,其实这才是诞生孔门七十二贤的土壤和空气。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感受到这样悠闲恬静的学习氛围了,我甚至有点儿怀念自己的小学生活。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不时地被勒令到中心学校去接受批斗。
每当这个时候,没有了老师的我们便围在火炉旁进行一个烧石灰的实验。我们把校园里用来盖新房子的石头敲打成碎块,检验可能烧成石灰的石头品种……
“闲暇”里发生的故事,却成为小学里的美好时光!
当然,给教育一些“闲暇”,单纯靠校长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需要我们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考试制度需要变革,我们的课程方案需要完善,我们的用人观念需要改变。
等到有一天,我们的学校真的让学生、让教师有了更多“闲暇”了,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已经开始走向常态、走向成熟了。
— END —
来源 |源创图书《学生第二》,李希贵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作者 | 李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