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家长期待尽快明确相关标准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12月29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明确,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教育部官网

该意见明确,非学科类培训内容应符合培训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不得开设学科类培训相关内容。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不得晚于21:00。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坚持公益属性,实行明码标价和信息公开。针对此前频繁发生的培训机构“卷钱跑路”“退费难”等问题,此次发布的意见则要求培训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并鼓励采取先提供培训服务后收费的方式运营。

根据此次发布的意见,各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还必须具备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相应类别的职业(专业)能力资质,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在岗教师(含民办中小学在职在岗教师),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意见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补充,开齐开足上好音体美课程改进体育、艺术中考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加强过程性考核,弱化选拔功能,注重对学生运动习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

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各地根据需求可以适当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引进的培训项目费用标准要明显低于培训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华大新父母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晓边认为,孩子需要全面发展,非学科类的培训与学科类的教学课程会相互影响。如何扬长避短、使之相互积极促进,需要立法和制度化调整实践。一些培训机构过分渲染了教育焦虑气氛,加剧了“教育内卷”,增添了家长和学生负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减”政策的落地,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

郑晓边表示,中小学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家、校、社会共育系统,有必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并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积极参与亲子互动、正确看待培训的作用。社会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才能真正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推动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同时,《意见》是13个部门联合制定的,需要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尽早出台具体的实施标准,才能切实提升非学科类培训的治理效能。”

此次意见发布,不少家长得知消息后也表示希望政策尽快实施落地,“培训机构退费难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有些机构资质欠缺,特别是有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刻意对体育纳入中考政策进行宣传曲解,无端制造焦虑。制定明确的相关标准不仅能保障家长和孩子们的合法权益,也能改善培训机构的整体质量。”武汉一名五年级家长表示,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培训收费实行明码标价,公开培训内容、时长、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也让家长们都安心了许多。

汉口一小学校长表示,自去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通过对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有效治理,教培市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仍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此次《意见》加强了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治理,对学校来说也是一大利好消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尤其是最近武汉市教育局也发布通知,提到中小学可以规范合理引入第三方参与课后服务,其中引入的对象范围就包括非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对此类机构的监管和治理,也让我们后续的工作开展有了保障。”

(来源:极目新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