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就业报告:失业控制压力短期较大,公共就业服务向高校毕业生倾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

报告显示,十年来,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2012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平均每年超过1300万人,2018年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在5.2%左右。

与此同时,我国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依然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面临较大压力。受疫情因素影响,叠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市场预期不稳,企业缩招减员增多,城镇新增就业下滑,失业水平上升。

对于重点群体就业情况,报告表明,我国坚定不移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2012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但专业、区域、意愿等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缓解,青年失业水平仍将高位运行。

提出就业优先政策

过去十年,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多项历史性的突破。

报告显示,城乡就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13年城镇就业比重首次超过乡村,2021年城镇就业比重达到62.7%。中西部地区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明显增多,区域就业结构更趋合理。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协调性明显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2012年的36.1%提升到2021年的48.0%。

在这背后,是我国首次提出就业优先政策并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把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升格为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就业,我国打出社会保险“降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先后7次降低社会保险费率,5项社会保险单位费率由2012年的41%降至目前的33.95%;2020年出台力度空前的阶段性社会保险费减免政策,累计减免相关社会保险费1.54万亿元。

2022年,我国对部分特困行业和困难企业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扶持政策。

我国确立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强化常住地免费服务制度,面向全体劳动者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基本公共服务。2012年以来,年均为各类市场主体和劳动者提供免费基本公共服务超2亿人次。

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指出,新的就业增长点将不断涌现,为保持就业局势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新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固有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就业总量压力依然不减。我国是人口和劳动力大国,2021年末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8亿人,“十四五”期间仍将保持在8.5亿人以上,超过欧洲人口的总和。

同时,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依然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面临较大压力,保持充分就业始终是首要任务。

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存在错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服务员、操作工等一线普工常年短缺,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部分劳动者技能转换需要时间,求职就业难度或将进一步加大。

部分重点群体就业面临难题。“十四五”期间,16-24岁青年人口将达到1.4亿左右,其中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千万,专业、区域、意愿等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缓解,青年失业水平仍将高位运行。

“今年秋招,我的部门有个团队要招聘两名应届毕业生,结果收到参加考试的简历就有900多份,并且全是名校硕士。”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教育业务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6-11月,全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由高点的19.9%下降至17.1%,但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呈先降后升趋势,由低点的4.3%上升至5.0%。

此外,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大龄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偏弱,市场求人倍率长期在1以下。女性劳动者失业水平仍将高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任务依然艰巨。

疫情等因素对就业造成的影响尚需恢复。受疫情因素影响,叠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市场预期不稳,企业缩招减员增多,城镇新增就业下滑,失业水平上升。

当前,就业容量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旅游等行业和受疫情冲击地区恢复还需要时间,部分外贸出口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复苏仍然缓慢,就业增长、失业控制的压力短期内仍然较大。

青年就业将是重中之重

下一步,报告提出将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报告显示,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产业优化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行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更多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倾斜。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四川、贵州、陕西、湖南、江西、海南等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首先要努力扩大市场化就业渠道。近期,各省份纷纷召开专门会议,出台专门文件。

福建省提出,把拓渠道作为促就业的首要工作。北京市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市级常设就业市场建设,开展校园网络招聘月、就业服务季、校企对接会等活动。河南省提出,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互联共享,积极对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开拓岗位,高校必须“走出去”。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年,很多地方和高校调高了目标。福建省提出,各高校走访用人单位、企业累计数不少于200家。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贺继伟认为,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不抛弃,不放弃,将学生就业纳入全年的工作来抓,直至学生实现就业”。

贺继伟介绍,目前高校普遍将各学院就业率纳入年度考核重点工作任务,挂牌督战,定期召开就业推进会,发现问题共推共促。

贺继伟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学校要精准施策,对未就业学生‘一人一册’‘一人一策’,不定期推送就业信息至每名未就业学生,同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真正体现就业育人理念。”

政策性岗位是高校毕业生重要的就业去向。多个省份已经提出,进一步稳定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指导做好各类考试与就业有序衔接,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

经过延期后,2023年公务员国考已确定将于2023年1月7日、8日举行,这让很多考生吃下了定心丸。

各个省份的公务员招考规模更大,但招录考试时间不统一,且相对较晚,在以往,很多毕业生因为等待省考成绩而影响了到企业就业。

今年,吉林省公务员省考笔试已确定在2023年2月25日举行。一家大型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吉林省已连续多年参与20多个省份组织的省考联考,因此业内预计2023年省考联考就在同期举行,这比往年提前了约一个月,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报告提出,将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配套。加大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修订就业促进法,制定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政策和评价体系,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