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羡慕自信的人,因为他们就算是错的,也敢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我就算是对的,也没勇气去坚持。因为我怕我真的错了。”
很多人都在“别人家的小孩”阴影下长大,无论你做的多好,都会先浇一盆冷水。话一出口,他们可能就后悔了。他们内心是认可你的,经常在外人面前拿你做炫耀的资本,但“打击式教育”是他们的本能。每一代家长都被时代打上了烙印,上一代是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看不惯条件比他们儿时好太多的下一代,不珍惜年华,不拼命上进。即便有时批评错了,也很少有坦诚认错的,来一句“以你的性格,不打击只会飘”。在父母眼里,自己的面子比孩子的尊严更重要,一家之主的权威不容挑战。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再怎么优秀,也难以产生自我认同,更何况大多数人活在学校和家庭的“双打击”下,生活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诉求,既不会赞美他人,也不愿轻易认错,外面怂家里横,硬生生活成了父母年轻时的样子。而父母在对待孙辈时却极其惯纵,愣是与畏首畏尾的子女家长一同成就了骄横跋扈的00后。
故事一:小艾
小艾说,自己是在父母的“打击教育”中长大的。小时候被父母批评后,她喜欢躲在床上听歌,还是那种比较抒情的歌,声音开到震耳朵,只有那样她才能找到心中的宁静。
父亲是公司领导,脾气不小。母亲又是很顺从父亲想法的人,即使父亲总是对小艾发火,母亲依然站在父亲这边,小艾只好选择沉默。
小时候,无论周末还是寒暑假,父母时刻都看不惯小艾睡懒觉,他们认为人活着就不能偷懒。写假期作业、上补习班、帮父母做卫生,小艾的假期总是比别人更忙碌。父亲认为,看动画片就是浪费时间,不如看书。所以小艾从不敢看动画片,她害怕父母的言语打击。
可看书时也不那么好过,父母认为选的书也得能学到什么,否则也是在浪费生命。记得小艾8岁的时候,邻居搬走前送给小艾一套《哆啦A梦》的连环画,小艾还没看,就被父亲拿去丢到垃圾桶了。这件事深深地烙在了小艾的记忆中,以至于之后看到漫画书都会有不适感。不过,现在的小艾还是会给儿子买他喜欢的漫画书,并陪他看喜欢的动画片,这大概也是在修复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小艾也有自己的小机灵,偶尔去表姐家住几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打游戏机,到楼下撒欢的玩,那是她童年的高光时刻。直到现在,表姐还替她保守着这个小秘密。
因为小时候被父母批评的太多,在自己成年和成家之后,小艾总让自己的生活处在忙碌紧张中。即使闲下来,小艾也更喜欢一个人宅在家里,与人沟通对她来说太累了。就算遇到困难,也不会选择向父母倾诉,因为不会得到任何安慰,宁可埋在心里,可能孤单比痛苦更舒服吧。
父母做不到的事情总指望孩子去完成,父母吃过的亏总指望孩子不要再范,殊不知有没有问过孩子,你想要怎样的人生?也许孩子会说,我不想活成你们的样子。
故事二:小辉
小辉说,父母经常给自己泼冷水,可能父母只是想激发他的斗志。然而事与愿违,小辉长大后变得十分内向,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外人沟通总是带着讨好的样子,时刻生活在矛盾中。
记得小学语文课第一次写作文,天真无邪的小辉把写好的作文捧给父亲看,得到的却是父亲鄙夷的一句“写的什么东西!”。小辉呆愣在原地,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直到有一次小辉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他兴高采烈地拿回家再次递给父亲看,却依然得到了一个冰冷的评价“就这作文最高分?你们班太差了”。从此,小辉心里深深的扎进了一根刺,再也不敢找父亲看作文了。甚至害怕父亲看到他写的作文,小辉把作文本放在学校的抽屉里从不带回家,或者塞进写字台柜子的最后面,再压上几本书。
后来小辉读中学,语文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作文几近满分,甚至高考作文也近乎满分。但是小辉这么多年再也没有和父亲分享过他的文章,他也并没有感受到作文得高分的快乐,小辉只是默默地认为,“老师可能只是觉得我写的作文符合判卷给分的标准吧”。
不光是写作,任何本该和父母分享的成就都成了心中的秘密,每天机械地回家吃饭睡觉,不知曾几何时起,和父母再也没了沟通。毕业、工作、恋爱,都在父母的视野外默默完成。
以贬损替代夸奖的父母,即便孩子是个全世界都认可的天才,孩子依然生活在缺失中。小辉长达30多年的人生就活在这种内心的黑暗中,没有家人的祝福,只有无尽的压抑。
故事三:佳佳
佳佳说,她每次遇到事情都会紧张焦虑,甚至一句话说错或者一件小事做不好,都会内疚好久,经常感觉胸口像堵着块石头。最可笑的是,有些事并不是她的错,她也会担心给犯错的人带来困扰。
三岁的时候,父母给佳佳报了美术班,希望女孩子能坐得住,还有一定的审美。佳佳的性格很慢,画画也很慢,总是全班最后一个画完。父亲总是等的不耐烦,每次回到家都说,“你画的慢就算了,还不如别的小朋友画得好,我给你报班的钱都白花了!你这么磨蹭,以后上学肯定连作业都做不完。”当时佳佳还小,听不懂父亲说的话,依然是全班画的最慢的那一个。父亲喋喋不休到佳佳四五岁的时候,她逐渐理解了父亲的意思。每次上完美术课的夜晚,佳佳都会躲在被窝里哭,并开始惧怕去上课,甚至有几次撕了自己的画。
其实,佳佳小时候,画画考级都是一次过。4岁的时候参加全国儿童创意画比赛,全班9个小朋友报名,只有佳佳一个人获奖,还是二等奖。那次父亲也只是说了句“你只是运气好,别太自满”。
佳佳是喜欢画画的,只是小时候学画的那些年内心抵触。后来,佳佳上了大学,经常帮人画海报,还成了学生会的绘画名人,那段时光是佳佳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因为她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小时候,无论佳佳做什么,在父母的眼里总是“不及格”的,这让佳佳从小就总是充满着焦虑和自卑。现在佳佳都四十多岁了,有时候和父母坐下来回忆小时候的事情,他们依然固执的认为当年的打击教育是对的,他们的观念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认为小孩不打不骂不成器,即便做得好也不能夸奖,一夸奖就会飘。甚至现在佳佳的父母指责她的语气还和三十年前一样,批评她是白眼狼、翻旧账,根本不觉得他们当年对她造成过伤害。佳佳在心里默默的苦笑,摇摇头说“算了”。
有些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而孩子也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
曾有一项调查,说有9成的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不听话”、“成绩不好”是这些孩子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久而久之成为了孩子们甩不去的标签。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打击式教育”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教育氛围,究其本质,并不能被称之为教育,更多的是贬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旁人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他们的一言一行,被孩子们视若珍宝。我们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可是一些父母却认为“打击式”教育会让孩子学会不骄不躁,虚心前行,其实不然。所以,好的父母不应该只当孩子的“差评师”,偶尔也要点个赞。父母们要真正的看到孩子的特点和优点,好好地爱他们,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去认可他们。语言是有温度的,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都是爱,请让爱回家。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那些仍然陷在生活泥泞和童年阴影中的人,一定要理顺你们的前半生,把那些自尊上的枷锁抛之脑后,从此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重启你的人生。